信息中心

创业培训加快了棉花合作社的进程
王建军,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王家村人,今年41岁,2011年11月,参加了山东省农广校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班,通过培训和学习,对推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,起到了很好的作用,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。

一 、农喜棉合作社产生的背景

王建军 1988年单寺中学毕业后,到东营市仙河镇和孤岛镇打工,至1996年婚后经营过餐饮行业,2005年王建军告别了工作了14年的东营市,带领妻儿回到老 家。由于王建军中学毕业后常年在外打工,所以说根本不会种地,一年下来地里所有的棉花卖完后,除去所有的农资投入和家庭开支,只剩下一万元左右,花了八千 元买了一辆农用拖拉机,手里积蓄所剩无几。当时村里一部分人开始笑话王建军,说他在外混了十几年没有挣到钱,在家种地也发不了财,沉重的社会舆论和现实压 得王建军喘不过气来,2005年冬天王建军决定出去考察致富项目,王建军拿了点钱先后到了河南、江苏、北京、河北等地,拜访多位种植专家,得到了很多农业 专家的帮助和支持。最后,王建军选择了“不修棉”作为他的致富项目。 2006年,王建军开始了”不修棉“品种种植的试点,秦皇台乡的土地多年来以棉花种植为主,但由于多年连做种植,棉花病虫害严重,产量成下降趋势,众位专 家给王建军推荐的不修棉品种不但抗病,而且适宜稀植,不用整枝打岔,省工常产。亩密度由原先的三千株降到了一千七白株左右,大行距超过一米,所以很稀。四 月底播种出苗后,邻居们从未见过这么稀的棉花,都又在说王建军瞎胡搞,保准又种不好地。王建军顶住了压力,一边看书一边学习,不懂的打电话请教技术人员, 精心管理着他的不修棉,到了秋季收获的时候,邻居们看傻了眼,他的不修棉单株平均结铃40多个以上,单铃达到6克以上,不但省了工而且每亩多收了200多 斤籽棉,亩产突破700斤,一年的边学习边管理,终于让王建军从不会种棉花到种好棉花迈出了第一步。不修棉种植技术一炮打响,到王建军棉田参观的棉农一批 接一批,人们开始争相抢购他的棉花,一亩棉田的收入超过三千多元,并于2007年8月16号召开了第一次不修棉种植技术推广现场观摩会。

2008年是我国的奥运年。四川汶川大地震也是这一年,当时农村正事青黄不接的时候,王建军暗下决心,一定要为汶川灾区人民做点什么事,到了秋季王建军拾 的第一批棉花轧成棉絮,为汶川灾区人民献上了10床新的棉被。2009年,王建军光荣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2010年买了汽车,盖起了新的砖瓦房。 2011年被山东省农学会、省科技向导杂志社评为“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”。被山东省科技报评为“优秀读者服务站”,并颁发了奖牌、证书。 物质上的提升没有改变王建军的农民创业之路,他觉得虽然有了点成就,但是自己有了收入不行,要让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才行,自2006年开始王建军在自己的棉 田建起了示范田,邀请父老乡亲参观学习,让他们看到不修棉的种植优点,纷纷要求成立合作社,从最初十几人的观摩会逐渐发展到近千人的观摩会,于是,王建军 于2011年7月6号成立了“农喜棉花专业合作社”。如今合作社已吸纳130多户科技示范户入社,这130多位科技示范户服务了上千家棉农,推广不修棉种 植面积达到四万多亩,带动种植户近万家。科技示范户棉花亩收入比普通棉花亩产值翻两番。

二 创业培训给合作社发展增加了动力

合作社成立后,王建军被推荐参加了农广校系统的“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”,在培训班上,王建军系统的学习了创业培训的模块,并参加了7天的参观考察, 从理论到实践,让王建军受益匪浅,深深体会到了一个团队团结合作的重要性。学习回来后王建军加快了不修棉推广种植的步伐,推出了从品种到技术管理的“一条 龙”服务。为让棉农放心种植合作社推广的不修棉种植技术管理,他在各地建立棉花高端品种师范点,让棉农就进观察选种。在济南商河、惠民胡集、大桑、无棣、 东营市的垦利、广饶、寿光、田柳、羊口、潍坊等地建立示范田。在各地示范田20多个高端品种按编号依次排开,统一管理最终让老百姓自己选择最优品种种植。 为了给棉农提供有价值的不修棉植棉技术,王建军选择了“农喜棉花专业合作社”中优秀的科技示范户进行集中培训,达到了一批由20多人组成的“土专家”队 伍,包村包片给棉农进行田间地头的免费讲解、棉花种植和管理技术。各示范户每周到合作社举行一次社员碰头会,把遇到的一些植棉问题提出来,大家一起想办法 解决。在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后加以推广。品种的选择除外“打好药、用好肥、合理稀植、合理化控“是王建军合作社所有成员总结的基本经验。 为了能给众多的棉农提供更好的服务,学习回来后王建军先后与四家合作社达成共识,在滨北、寿光成立了三家棉花专业合作社,希望田间地头式的”一条龙“服务 能给众多的农民朋友带来更好的收入。

在线客服

在线客服